Blog瓶

存档

-只有爱乐之城

一个周末看了两场。第一场艺联首映场,拿到了海报和票根。可惜第四排贴着银幕坐,接连的长镜头晃得我头晕。为了不辜负重映,一天后再次出现在博纳倒数第三排。

之前一直保持倒三倒四最好位置的观点被打破了,不过本来也是听说。相比倒三排,第四排对画面细节看得清楚得多,比如stone的蓝眼睛和眼角的一点褶皱,可惜看清细节仅限于头相对不晕的间歇。

很美妙的色彩搭配,很棒的长镜头,很妙的转场和节奏控制。嗯,它是歌舞音乐与视觉的艺术品,相比单较情节。

seb弹起🎵2,五年重新来过,很自然地感动了。可能间隔时间太短,第二遍看时却没有同频心跳的感受,总是在想导演会怎么转到下一场,三段音乐怎么变奏和衔接。插播导演达米安的名字像地中海美籍移民。再插播一首歌次到不值得讨论。第二遍看懂了一些镜头语言,比如去巴黎的飞机。巴黎也有好的爵士乐,我本应陪你一起去巴黎。

一些打扰观感的插曲。不是活动场所以很多xql。哦莫,本来自以为近段时间比较迷恋爱情来着,原来迷恋和憧憬的依然是我的幻想。以及明白了商业爱情片的受众是只关心爱情桥段的人士(终于写下这些话了,我承认我有不该有的优越感

city of stars, would you shining for me

-关于书与遗忘的计划

今天为了写权服书评打开了久违的京东读书。点击书架->文学->让我看看这一年到底看了什么书。原来完完整整看完的也只有动物庄园、82年生的金智英、在细雨中呼喊和美丽新世界。大多是上半年甚至寒假里看的,好像全是。两本反乌托邦暂不提,因为说来话长?还是没理清现在的态度不想梳理。

82年生的金智英。翻了翻之前写下的笔记,明确地感受到现今与当时观点的进化与差异。当时口口声声的平权,早已变成特定阐释下“矫枉必须过正”的态度。在自己女性主义思想启蒙阶段写下的文字与思考,记录了一部分作为一切主义基石的对社会现象的反省,我认为它是很有意义的。但当时批评得太浅了,又太保守了,何必对一年前的自己恨铁不成钢?也许我是半年抛型,期待下一个观点。

和互联网上千奇百怪的人以及作为主流的观点打交,作为第一视角交流得多了,也大致猜想到什么程度的观点会引发骂战。在以校园为语境的公众平台上的发言更为保守,比如今天关于金智英的书评只写了两句话,再多推文就要被骂了。

在细雨中呼喊。我可以随意翻到一页,然后在该页对余华老师的文笔赞不绝口。篇幅不及那不勒斯的1/4,却依然有文字针脚紧密,命运重叠跌宕,篇章交织萌生而带来的史诗感。史诗感,在我看来是对那不勒斯四部曲最简洁且恰到好处的评价。“总之在我们恶狠狠地对待世界时,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柔起来。”如此契合两本荒诞年岁的书。

我想写很多,关于时代,关于生的真实痛苦和死的虚无荒诞,关于画布,关于玩笑,关于神采奕奕不合时宜地闯入一个热衷破坏的时代,关于贫乏带来的最自然的恶,关于潦倒,关于破败。很多吧,随意挑选两个词汇都可以发挥点什么,写点什么,表达和倾诉点什么。可惜我没有整理文笔的心境,没有时间,没有篇幅。

于是你说,等吧,寒假来。

就像年初新学期的时候你说,等吧,这学期每天看书20分钟。

确实坚持了一段短暂的时间,在细雨中呼喊就是这么看完的。

然后也就没有了,也就把等的期限拖到下个寒假,拖到新的一年。

圣诞快乐。新年不拖延。

#Dec